学生入口 | 教师入口 | 校长信箱 | 旧版入口 办事大厅 | OA | 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园新闻 > 要闻快递 > 正文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教育研究专委会2025年工作年会在酒泉职业技术大学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15 16:09:15  作者:旅游与烹饪学院  阅读量:144

2025年10月13日至14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教育研究专委会2025年工作年会及相关研讨活动在酒泉职业技术大学顺利举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吕德雄,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易志军,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理事长、安徽省行知学校党总支书记曹雄威等来自中陶会专委会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以及相关代表等50余人参会。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理事长、安徽省行知学校党总支书记曹雄威主持审议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理事长、安徽省行知学校党总支书记曹雄威主持审议了专委会2025年工作成果和2026年工作思路,高度肯定专委会过去一年来在非遗教育探索中的扎实成果,呼吁各会员单位未来继续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推动非遗教育走向系统化、专业化与社会化方向迈进,让非遗文化真正融入时代发展脉络。

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易志军作经验分享

作为本次年会的承办单位,我校党委书记易志军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和全体师生对与会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以《扎根区域文化 培育时代工匠》为题作经验分享。他指出,学校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创新构建“平台、课程、双创、研学、培训”五位一体的“酒职模式”,通过搭建非遗实践平台、开发特色课程、推动“中文+职教出海及跨界融合创新,获评“全球中文联盟数智化教学金课”,成为“职教出海”的典范。同时将胡杨木雕、敦煌艺术等本地非遗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实现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育时代工匠探索出特色路径。他强调,学校将持续深化非遗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创新,重点推进非遗课程国际化建设,加强敦煌艺术与现代产业的跨界融合,完善“地方政府+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乡村”发展模式,为培育新时代工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副理事长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黄艳作经验分享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则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实践探索》为题,介绍了如何以“生活即教育”理念推动非遗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展现了理论引领下的实践路径。

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副主任严敬群作专题报告

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副主任严敬群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探索》专题报告中指出,非遗要在当代社会中焕发生命力,必须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之路。从产品转化、媒介传播、教育融合、产业联动等多个维度,提出非遗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具体策略,为与会代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启发。

本次年会还同步开展非遗教育专题研讨会,进一步聚焦非遗教育关键领域,深化交流合作。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副主编戴建国主持“专委会非遗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非遗人才的培养模式、产业对接路径、校企合作机制等展开了深入探讨。我校的旅游与烹饪学院分享了其在“扎根区域文化,培育时代工匠”方面的宝贵经验,展示了学院如何将地方非遗项目,如敦煌饮食文化、地方民俗技艺等,融入旅游与烹饪专业教学与实践,为非遗人才培养提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可行路径。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专委会副理事长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黄艳主持“专委会非遗教育教学资源协作开发建设研讨会”,聚焦非遗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我校旅游与烹饪学院结合自身在课程建设和校企合作中的实践,就如何构建开放、共享的非遗教学资源库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强调了高校在非遗教育传承与创新中承载的文化使命与实践平台作用。

作为全国非遗教育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本次年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全国非遗教育领域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更充分展现了我校在非遗教育实践、区域文化传承中的主动担当。今后,专委会将进一步加强与我校的合作,推广其成功经验,共同推动非遗教育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职教力量,助力打造非遗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信息员:旅游与烹饪学院   郭烨

分享到:
版权所有@酒泉职业技术大学